谢迪斌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比作是一场历史“赶考”的话,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人民最满意的答卷。经过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终于以优异成绩圆满结束了第一个百年考试。
●这场考试,这张答卷,具有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深远意义,这张优异答卷必将以精彩华章厚重载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挑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增添了信心,为各国推动包容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必将惠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脱贫减贫的经验和智慧,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成就来把握,高度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如果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比作是一场历史“赶考”的话,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人民最满意的答卷。经过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终于以优异成绩圆满结束了第一个百年考试。这场考试,这张答卷,具有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深远意义,这张优异答卷必将以精彩华章厚重载入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
这张优异答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古梦想
中华民族热爱、向往美好生活。在远古生产力落后、生活贫苦的历史条件下,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构想显得蒙眬而迫切,将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化解为奋斗理想和希望。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出现了对小康的概念描述,小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文化基因的涵义。从此之后,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思考和阐释过小康概念,成就了一部丰富的民族小康思想史。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写道:“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勾勒出一幅以家庭为单位、小富自足的理想生活状态。孔子所描绘的小康目标包含着中华民族远古梦想的最基础性内容:一是家庭财富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国泰民安。
自此之后,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之中,在不同时代不断展开和深化。1840年之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以盛衰周期循环的形式演进,但循环之间,总体朝着小康社会目标前进。正是以小康社会为目标,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发展血脉之中的小康社会目标终于实现了!
这张优异答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近代追求
1840年后,西方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被打断。“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中华民族对经济富裕、政治独立、社会稳定的目标追求没有改变,在外族入侵的恶劣环境下,建设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方式摆在中华民族面前。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康有为将大同社会预设为民族复兴的最高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经过小康阶段,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小康目标的设计与阐释,充满资产阶级社会革命与经济发展的意蕴。他在三民主义之一的民生主义中,重点论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其中首先要达到的就是小康社会的目标,然后才能达到振兴中华的目标。孙中山关于小康社会的设计与阐释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内在矛盾、开始显露危机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他的小康目标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人民生活痛苦的不公平状态的矫正:“由于机器多,制造的货物多,赚的钱也很多。有机器的人便一日比一日富,没有机器的人便一日比一日穷。所以他们的社会,小康之家是很少的。我们革命成功后,民国统一之后,要建成一个新国家,一定要开矿,设工厂,谋国家富足。”孙中山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小康之家不多的现状,认为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在财富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造成的,所以,要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建国家制度体系,重点要发挥国家在经济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小康目标的实现与国家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小康社会目标的发展与丰富。孙中山的小康社会理论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现实性。
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小康社会目标没有也不可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告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他们梦寐以求、努力争取的小康社会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
这张优异答卷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现代期盼
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将中国人民的生活带入了一个痛苦与灾难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在贫困之中渴望和期盼物资充裕、社会稳定的生活状态和政治局面。但在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中国人民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空前严重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如果不对帝国主义侵略进行彻底反击,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可能在中国实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高度团结、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彻底胜利,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对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再次被激活,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动能空前迸发。然而,新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基础十分薄弱,建设小康社会还有重重困难。194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23亿美元,人口约5.4亿,人均GDP不到23美元,而此时美国的人均GDP高达1882美元,是中国的82倍;1949年中国社会发展也处于极低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文盲率高达80%。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离中国人民所期盼的小康目标还相当遥远。无工不富,在现代社会,没有工业,要想建设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的落后工业,1953年毛泽东认真盘算过家底,说了一段令人心酸的话语:“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但中国共产党深知,只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能够动员和团结人民群众的政治制度,经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自身的贫穷面貌,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小康生活。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豪迈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制度基础、社会基础和初步物质技术基础。正是在这三个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抓住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重新塑造中国的经济格局,通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中国经济带入了越来越接近小康社会的状态。邓小平针对当时的经济社会水平是这样定义小康的:“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2000年中国如期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完成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然而,这还是不平衡和不全面的小康,离中国人民所期盼的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自此之后,全面小康社会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战略目标和首要任务,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都包含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前两次用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两次用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标题用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最艰巨的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存在,没有近1亿人口绝对贫困状态的改变,就不能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人民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关键要解决农村人口绝对贫困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解决大量老乡的贫困问题,带领老乡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和推动了人类历史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脱贫攻坚工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2020年完成了整体脱贫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完成了广大中国人民对小康社会的现代期盼。
这张优异答卷丰富了世界发展的当代理论与实践
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贡献了经验和智慧。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蕴涵深刻的理论智慧和实践力量。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据联合国扶贫开发署2019年统计,全球大约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和南亚地区。世界减贫任务相当繁重。中国绝对贫困的消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联合国脱贫千年计划庄严承诺的兑现。中国大量人口脱贫,对于国际社会集中资源专注于其他地区的减贫工作有着极大推动作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挑战。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球减贫事业增添了信心,为各国推动包容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和借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必将惠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脱贫减贫的经验和智慧,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作者系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项目(19JZD006)的阶段性成果